第一章 池塘建设与处理
一、养殖场的选择
选择场地应考虑以下方面:
①选择地势较高,地势平坦,远离化工厂等污染的地区。便于排干清塘、晒塘和彻底消毒。
②水质好,淡、海水水源充足,提水方便,水源相对独立,养殖密度较小的区域,以减少病原的交叉感染。
③、交通方便,电力充足,治安稳定。
④以沙质、沙泥质和泥沙质为佳,以不漏水为最好。
⑤避开红树林、农田和森林保护区。
⑥进排水的区域隔离较远。
⑦容易购进种苗、饲料和养殖、生活必须品。
二、养殖池的建造
①形状:一般以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为好。既要考虑水流的定向流动,又要考虑土地的利用率。做到既合理又合算。
②。面积:从养殖的理论看,面积大水质较稳定,而面积小则易于管理。实践证明,池塘面积为4~8亩较合适,既好管理单产又高。
③-深度:一般保持在1.5~2 5米。土池一般1~1.5m,高位池~般1.5~2.5m。
④弛底:池塘底质以水泥底及铺塑料膜底为好,其次是泥底。土池池底平坦,淤泥不超过10cm;高位池铺上薄膜,或者薄膜上铺10~30cm细沙。池底向排污口 (排水口)倾斜,斜率为1~2%。
⑤护坡:一般斜率为45度左右,用薄膜覆盖或水泥板墙。池塘堤坡不宜太陡,这样便于虾活动和栖息。
三、进排水系统
建虾池首先要修建进、排水渠道,进排水渠道应独立设置。进水口与出水口应尽量远离。排水渠道除考虑正常换水的需要外,还应考虑暴雨排洪及收虾时急速排水的需要,所以排水渠的宽度应大于进水渠,其渠底高度一定要低于各相应虾池排水闸闸底的30厘米以上。
四、蓄水池与水质处理
蓄水池的主要作用是储存海水或淡水,向养虾池提供经消毒、沉淀和
净化后的养虾用水。一般3~5个养虾 池应配备一个蓄水池(养鱼池也可当蓄水池使用)。在虾病流行期间、蓄水池一定要经过消毒处理。蓄水池应有排水闸,保证能完全排干池中的水,以利清污消毒。
在低位池(土塘)可以在每3~5个池塘中安排其中一个养鱼(不养虾),作为蓄水池用。经多年的跟踪,发现确实效果很好,特别在水质突变、发病季节等情况下更为明显。但是养鱼池应慎用杀虫剂。
五、增氧机的设置与使用
对虾养殖必须配有增氧设备,增氧机的作用不但增加水中溶氧量,而且可以改善了水体分层现象。通过水的流动,将污物集中到中央排污口,有利于排污。目前普遍使用的增氧设备有水车式、射流式和充气式三种。增氧机设置应以开机后池水沿一定方向形成环流为原则。增氧机的开机次数和时间在养成期内逐渐增加,保证池水溶解氧在4毫克/升以上。
六、虾塘必须配置的仪器
虾塘必须配置的仪器有生物显微镜、盐度计(或比重计)、水温计、水质测试盒(可测溶解氧、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和余氯)和透明度盘。
第二章 对虾健康养殖全程操作程序
一、严把清塘关、消除隐患
池塘在放养前都必须严格清塘。俗话说得好“养虾先养水,而养水先养土”,养完一造虾后,遗积大量的污泥和有机物(残饵和粪便),不仅消耗溶解氧,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而且成为许多种病原体的滋生基地。清塘是养殖成功与否的基础。
1、彻底清塘除杂:
清塘时务必排干水,清出池底污泥,有条件的用高压水枪清洗池底。曝晒池底至龟裂或沙子变白,利于表层有机物氧化。修整堤坝、堵塞漏洞,消除杂物。
2、池塘消毒:
进水覆盖池底(平均15~20公分)后用漂白粉或者生石灰75~150公斤冲水全池泼洒进行消毒,24小时后排掉池水。
3、排解毒性:
对新开池塘、老化塘底及地质原因或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铁锈水、重金属超标的池塘,在进水5~10公分后用浓缩绿威宝(500~700ml/亩·米)全池泼洒,以排解毒性,螯合重金属及有毒因子,解除养殖隐患,并利于培藻肥水、培菌养水。
4、池底修复:
池底翻耕后,将红糖(0.5kg/亩·米)+活性芽孢菌(300~500g/亩·米)+EM原露(800~1000ml/亩·米)浸泡1小时后全池泼洒,通过复合微生物各菌种的特有功能及协同作用,对池底有机污染物彻底分解,并转化为藻类所需的营养盐,这样做消除了隐患,同时使池底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为成功养虾打下良好的基础。池底修复对于不能清淤的池塘特别重要。
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养殖池水消毒
清塘后,开始进水,进水时用80目筛绢网过滤,当进水至0.8~1.2米,进行消毒,2天后再进行培藻肥水。
2、肥水
幼小的虾苗,主要摄食单细胞藻类及其他浮游动物。若饵料生物丰富,放苗一个月,虾苗可长至4~6公分。肥水工作做得好,可促进对虾快速生长、稳定池塘水质和减少应激。 “肥水”好与差,直接影响到虾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所以肥水是成功养虾的一个重要环节。
◇择选晴天上午有阳光的天气肥水。有条件的添10~20公分的新鲜水,引进藻种。建议中午打开增氧机,让水流动,促进藻类生长、繁殖。
◇新塘、沙质底及“瘦塘”: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氨基酸肥水宝(800~1000ml/亩·米)+活性芽孢菌 (300~500g/亩·米)浸泡1夜,均匀混合后全池泼洒,2~3天达到理想效果。
◇泥质底、老塘:按以下组方施用,使池水呈黄绿水色且效果持久。
①用EM原露(1000~1500ml/亩·米)+氨基酸肥水宝(1000~1500ml/亩·米)使用;
②用氨基酸肥水宝(1000~1500ml/亩·米)+氨基酸肥水膏(2kg/亩·米)使用;
◇富营养化池塘:用新福地安(300 ~500g/亩·米)直接干撒即可。
◇如池塘重金属超标、铁锈水或消毒剂过量、亚硝酸盐超标:肥水前先用或浓缩绿威宝(500~700ml/亩·米)排解毒性,再使用肥水产品。
◇白浊水或混浊水无藻色:先用EM原露(1000~1500ml/亩·米),第二天用氨基酸培藻王(2kg/亩·米)与适当加大用量培藻即可。
◇水本缺乏藻种:可用氨基酸培藻王(2kg/亩·米)+EM原露(1000~1500ml/亩·米)浸泡2~3小时后泼洒,次日肥水。
◇施肥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根据水色浓淡再酌情追加,应避免一次性施肥量太大,以免藻类暴长无法控制,甚至发生藻类的大量死亡而导致水色的大起大落。
◇待透明度至30公分左右,水色呈茶褐色或绿豆色、黄绿色时,表明池水中已繁殖了相当数量的基础饵料,再测试水温、盐度、pH值、溶氧量等达到要求,可进行放苗。
三、选择高健康虾苗
(一)高健康虾苗的选择
1、外观健康状况:健康虾苗群体发育整齐,肢体完整、光洁,肌肉饱满透明,附肢中色素正常,胃肠充满食物,游动活泼,逆游能力强,外部无寄生物及附着污物。虾苗个体1厘米左右。
2、对拟购虾苗进行“抗离水”和“抗应激”试验来判断虾苗的健康程度。
◇抗离水试验即是随机取出若干尾虾苗,将他们包埋在湿毛巾内10分钟,然后放回装有原育苗池水的容器内观察虾苗的成活率,成活率越高虾苗质量越好。
◇抗应激试验就是把虾苗直接放入水温只有10℃左右原池水中几秒钟或者直接放入淡水1小时又放回原育苗池水中,如虾苗经过巨大的水温差异或盐度差异仍能在30分钟内恢复原有状态,说明此虾苗有较强的抗逆能力。
3、了解虾苗的种源和育苗的用药情况
目前虾苗有一代苗、二代苗和三代苗,其适应能力、生长速度和价格有较大的差异,以免上当受骗;同时侧面了解育苗过程中饲料和用药的情况,如生物饵料少则意味着体质较差,用抗生素、消毒药多则抗病力差,生长慢。
(二)放苗注意事项
◇放苗时,要求育苗池与养殖池的水质指标变化不能太大。水温变化<1℃、盐度变化<3‰、pH变化<0.5NH4<0.1、N02<0.05、H2S<0.01。
◇虾苗要一次性放足,不能同池多批放苗;
◇不要在下风头放苗;
◇放苗前~3小时池塘全池泼洒高稳维生素c或浓缩绿威宝次日再用一次,有助于缓解运输反应和恢复虾苗体力,提高放苗成活率。
◇放苗后,数200只虾苗用1×1m。的网箱在原池中暂养6~7天,然后点虾苗成活率。一般池塘的成活率比网箱高出5-10%。
四、放苗与壮苗
1、放苗密度
为了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减轻养成期的管理压力,首先确定放养的密度。放养密度大小取决于塘大小、水深、换水条件、增氧设施、养殖方式、种苗大小、饵料供应、产量与规格、其他设备与管理技术水平和经验等方面。
建议:水深1.3~1.5米的,
投6~8万尾/亩;大于1.5米深的
投8~12万尾/亩;工厂化养殖可投20~30万/亩(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但从长远考虑,放苗量太多,会加剧池塘老化,虾个体大小不均,容易造成缺氧,并会增加染病机会,苗的成活率也会降低等。
我们认为:养殖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提高养殖成活率和规格,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放养的密度..据我们的调查了解,部分虾池由于养殖密度过大,虾苗生长缓慢,水质调控难度大,超常规加大换水量、全使用各种药物和添加剂,大大增加生产成本。即使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2、壮苗
投喂饲料前,用适量水稀释抗病毒对虾多维投喂,每天1~2次(中后期每天一次)苗龄28~30天时,用池塘应激宝(800~1000ml/亩·米),开水全池泼洒,以后间隔15天再泼洒一次,预防细菌性和病毒性病害的发生。
五、饲养营理
饲料是对虾生长的营养来源,而投料过程则是水体不断被污染的过程,因此饲料的质量直接决定对虾的生长速度,也决定养殖水体被污染的程度。饲料管理的目的是既要让对虾吃好、吃饱,又要减少浪费,减轻对水体污染,降低养殖成本。
1、选用全价人工_配合饲料
全价人工配合饲料,营养全面,搭配合理,能保证对虾生长的全面营养需要,增强对虾自身的抗病能力,消化吸收率高,诱食性好,可以减少虾粪便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残饵,从而减轻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2、确定设饵量
投饵适宜是对虾成功养殖的关键环节,也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如何确定适宜的投饵量是饲料管理的难点。
在对虾养殖中一般每日投料4次,第一天投饵量为200克/10万/10万尾·天,以后每天增加10%,直至10天后开始投放饲料盘来调整每次的投饵量。饲料盘的面积一般为0 3平方米,在约定时间内吃不完,下次投料应考虑适当减料或停料。饲料盘内所放的量跟池塘的大小、水温、虾苗的数量等都有关系,就以5亩的池塘放苗量为8~1 0万/亩为例:在对虾体长3公分以前,饲料盘内一般放每次投料量的1%,2~5小时查看;体长3~7公分占2 0%,1.5小时查看;7公分以后占3%,1小时查看(查看时间是从开始投料时算起)。当水温偏低时,根据天气、水质情况可作适当的调整。
3、添加营养
如、高稳维生素C、对虾多维、促长硬壳宝等。以补充饲料营养,增强对虾体质,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减少对水体的污染。针对不同阶段的养殖抽喂情况,以下详细介绍几种正确使用方法:
①营养增强、促生长、提高免疫力:酵母(3g/kg)饲料+对虾多维(2g/kg)饲料。
②营养抗病:虾复康(3g/kg)饲料+粘合剂(1g/kg)饲料+ 高钙抗应激VC (3g/kg)饲料。
③营养促长:对虾多维(3g/kg)饲料+促长硬壳宝(3g/kg)饲料。
④整肠、抗病、诱食:促长硬壳宝(2g/kg)饲料+肠炎康 (3g/kg)饲料+粘合剂(1g/kg)饲料。
4、适当饥饿
在饲养管理时,每周应适当停料1~2餐,适当饥饿:
①可以提高饲料效率;②提高对虾自身免疫力;③清理肠胃,保肝利胆;
④增强索饵,充分利用天然饵料,节约饲料,减少污染。正常情况下,3~4天停料一次,而当有不良气候及水质恶化时,应根据实情而制定停料次数及时间。
5、合理投喂遵循的原则
①禁用变质饵料;②环境不良,刮风下雨或水温过高(34℃以上)或过低(1 7℃以下)少投或不投;③水质、底质恶化、缺氧浮头,发病或投药时少投或不投;
④对虾脱壳时少投,脱壳后多投;⑤每周可停料1~2餐。
六、底质管理
健康养殖的关键在于水质与底质的调控。底质和水质的好坏是养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池虾发病或死亡。
(一)养虾重在改底
我们知道,虾是底栖动物,塘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对虾的生活、生长。如果对虾长期生活在池底污染严重的环境下,会影响其机体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食欲差,生长慢;同时底质污染严重又会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产生毒害;而且易滋生病原细菌,细菌大量繁殖则极易引起对虾发病。
(二)造成底质变坏的原因
大量的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分解发酵;使用化学药物消毒对藻类和有益微生物的伤害,使虾塘逐步失去生态平衡,塘底的白净能力减弱,底质日益恶化;池底长期低氧,氧化还原电位下降,物质循环受阻,大量有毒物质积累。
(三)目改良底质措施
◇根据天气、水质状况进行合理投料,控制在投饵后1小时内吃完为宜。
◇前期每15天,中后期每1 0天施用一次微生物型底质改良剂,少用吸附型底质改良剂。
市场上很多底质改良剂多以沸石粉、木炭等吸附性物质为主,使用后大量吸附水体中有害物质,沉积在池底,造成底泥中有害物质迅速升高,进而发生底臭。
用底质诺能黑金刚+多功能增氧底净,能充分利用复合微生物中各种菌种的功能优势,发挥其降解作用,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恶化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不仅改善了底质和水质,而且抑制了病原体的繁殖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
◇排污和吸污。有中间排污系统的池塘,应在养殖20天开始排污,以后视池底的污染程度加大排污量。对于没有中间排污系统的池塘,在塘底严重恶化时,有条件的可以吸污,利用水泵将池中间的恶臭污泥吸出处理。但由于很多养殖区域缺少合理的规划,往往由于吸出的污泥、污水无法处理而不能排污。
◇保持藻类旺盛,少用或不用消毒、杀藻剂。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等产品,饲料营养的吸收转化,从而降低饵料系数,从源头上解决对虾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污染,节约养殖成本(见第五节【饲养管理】)。
◇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通过增氧机的曝气和提高池底的溶解氧,改善底部环境。
七、水质管理
“调好一塘水,养好一池虾”,改底还须注重养水。水质的好坏,受到水源、气候、水生生物、残饵及生物排泄物等影响。水色和透明度的调节是极为重要的养水手段。通常水色保持茶褐色、黄绿色和绿色为佳,透明度控制在养殖前期应为30~50公分,中后期应为25~40公分为佳。
弄清水质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是搞好对虾养殖生产的重要一环。水质管理的一般程序是先观察水色(颜色、浑浊度、透明度),再利用水质检测设备对水质的各项指标做出检测。
(一)水色管理
水色是指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质、粘土或胶状物及金属离子等,在阳光下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但组成水色的物质中以浮游生物,有机悬浮物,泥土颗粒对水色的影响最大。
良好的水色有以下特性:
①可增加水中的溶氧;
②可稳定水质因子,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③提供对虾天然的饵料;
④可减少水体的透明度,抑制丝藻及底藻的滋生。透明度的降低有利于对虾防御敌害,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⑤可抑制病菌的繁殖。
1、衡量水色.的标准
肥:有一定的透明度(30~40公分);
活:早上清淡一些,下午较浓一些,浮游动植物平衡;
嫩:藻类生长旺盛,水色呈现亮泽,不发暗;
爽:指水中悬浮或溶解的有机物较少,水面上泡沫少。
水色管理
我们所说的水色管理一般是指通过各种办法来使水体中的有益单胞藻保持适宜的数量和活力,优良的水色有茶褐色、黄绿色、淡绿色。
2、培养优良水色的措施有
(1)肥水:即使用氨基酸肥水宝、氨基酸肥水膏、氨基酸培藻王、EM原露等肥水产品把干净的池水快速培育以角毛藻、舟形藻、小球藻、微绿球藻等有益单胞藻为主的优良水色,具体的产品及操作详见本章第二节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部分。
(2)维护良好水色,即使用氨基酸肥水膏(2kg/亩·米)+诺能黑金刚(2kg/亩·米)+EM原露(800~1000ml/亩·米)产品来维持有益单胞藻生长繁殖的平衡,具体的操作方法有:
①用活性芽孢菌(300~500g/亩·米)+基酸培藻王(2kg/亩·米)浸泡3~4小时后全池泼洒;
②水老时用诺能黑金刚(2kg/亩·米)+红糖(1公斤/亩·米)+EM原露(800~1000ml/亩·米)3、不良的水色有很多,如黑水、红水、酱油色水、白浊水和澄清水等。
(二)水质的管理
水质指标主要包括:透明度、盐度、
酸碱度、溶解氧、氨氮、硫化氢、亚硝酸
盐、重金属离子含量等。
1、理想的水质指标
透明度:30公分一50公分
酸碱度(pH值):8.2~8.6
溶解氧(DO):高于4毫克/升
氨氮:低于0.1毫克/升
硫化氢(H2S}:低于0.03毫克/升
亚硝酸盐:低于0.05毫克/升
盐度(S):前期20‰-25‰,中期15%o一20%。,后期5‰-10‰
重金属离子:汞0.0005毫克/升,铜0.01毫克/升、
铝0.05毫克/升,钾0.005毫克/升。
2、水质指标的综合调控
①每年清塘时清除含大量有机质的池塘淤泥。②制订适宜的放养密度和合理的搭配模式,避免盲目追求不合理的高密度。
③选择优质饲料,添加促长硬壳宝+抗应激高钙VC,提高饲料吸收率,降低虾类的粪尿排泄;准确投料,减少残饵对水质的污染。
④保持水质清爽,藻类旺盛。定期(每8~1 2天)使用池塘应激宝等配合使用。
⑤添换水。养殖前期进水提高水位,养殖中后期视水质的状况加大换水量。
⑥定期使用石灰和白云石粉,提高水体的总碱度、硬度,添加水体的微量元素。
⑦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增加水体溶解氧,保持池塘生态平衡。开增氧机的原则: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无风多开、有风少开、高温多开,低温少开或不开,饲养密度高多开,饲养密度低则少开。
(三)适当排污、合理换水
池塘高密度养殖主要矛盾是日益增加的有机质(饲料和肥料)的投入与池塘生态自净能力之间的矛盾,当投入的污染物超出池塘的自净能力时,污染物便转化为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毒素,毒害养殖动物;同时,有机污染物分解过程中滋生大量的有害菌,成为病原菌的温床,致使发病。养殖到中后期,适当的排污是迫切的要求。至于没有排污系统的池塘,应参照第五节“底质管理”方法调理底质。合理换水是有效改善虾塘水质的方法之一,养殖虾池内定期添、换新鲜海水,可以增加池内的溶解氧含量,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改善池底氧化还原的状态,还可以调整池内生物组成结构,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池底基础饵料生物的快速繁殖生长。前期池水不宜太深,主要是定期向池内添加新鲜海水,以后随着对虾逐淅长大才开始转换为换水。通常,中期日换水量应占池水总量的3~5%,后期不大于池水总量的5~1 0%。通过换水和配合使等产品,使池水变鲜、变活。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由于工农业污染严重问题,海区水质的变化异常,养殖水域富营养程度加剧,赤潮发生频繁,加上虾病流行,提倡使用蓄水池封闭式循环净化水或全封闭养殖。事实证明:定期使用池塘应激宝+活性芽孢菌等微生物水改、底改产品,可大大减少换水次数。提高换水效率的方法是:改白天换水为夜间换水;先快速放水后进水;通过排水闸底部放水。
八、日常管理
(一)巡池管理
巡池是了解对虾生长状况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在养殖期每天的巡池次数最少不低于四次。即分别在黎明、中午、傍晚和午夜各一次。巡池时必须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观察水情:正常的池水为茶褐色和黄绿色,透明度为30~50公分,无异臭味。增氧机打出水面的气泡消逝快是正常的。如果水面气泡带红丝、黄丝、黑丝,说明池底已变质。如果水体已变红、变暗、变白或夜间发光,手感打滑,味带腥或青苔大量泛起,或池水突然变清等都是不正常现象,应小心区别。
②观察摄食情况:随着对虾个体不断长大,饵料的消耗量越来越大。如果残饵突然增多,甚至被增氧机打水冲出水面,表示对虾生活状态反常,必须结合水质变化、气候、饵料质量、投饵量、对虾当时所处的生理状态、是否蜕壳减料等情况,综合分析,找出具体原因。
③对虾体进行肉眼检查:健康的对虾,体色光洁,腹部肌肉透明度大,外观青灰色,胃部饱满,鳃腔清洁,鳃色与周围组织基本一致,体表无寄生物。甲壳有弹性.手握时争执力强,静息时头部高昂,步足和腹肢支撑有力,尾扇张开,游泳时有方向性,抗离水能力强。如果对虾体色异常腹肢与大触须变红,甲壳变软或粗糙不平滑,体表有黄色粘状物,腹部白浊,鳃丝水肿、变黑、变黄,肠道弯曲、肿胀;在水中横游或打圈,静息时全身伏地或弓背垂头,腹肢平展,尾扇合扰,无自洁能力,弹跳无力;对外刺激反应迟缓,很容易捕获,手握时无争执,经不起离水刺激,离水不够一分钟死亡等,都是生长状况不好的标志,必须特别警惕。
④观察池底颜色和臭味:正常的池底是原土色,无臭味。如果池底色变黑发臭或飘离池底(又称返底),则表示底质已变,这是水质变差,对虾发病的先兆。
⑤观察堤埂是否有漏水开裂情况,有否敌害生物混入塘中。
二、水质检测
定期检测水质的水温、透明度、pH值、氨氮、亚硝酸盐和溶解氧。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定期检测水体中的藻类种类、组成和数量,水体总异养菌、弧菌数量,池底氧化还原电位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三、养殖日志
从池塘清整开始,对养殖的操作方法和池塘的状态明细记录。包括气候、水质指标、投料量、灰肥投放、水质底质改良剂投放、药品投放或投喂以及虾的综合状况等。
九、虾病的综合防治
1、如何快速诊断虾是否发病
①通过日常的巡塘及时发现虾的不正常活动,如游塘、夜间爬边、跳跃等异常情况;了解对虾的摄食情况,有无暴食或摄食量急剧下降等情况发生。
②要经常从料台内取出虾仔细观察虾体有无异常情况,正常的虾体色呈青灰色(白虾)、腹部肌肉半透明、虾壳无粘脏、无褐斑、触须只有末梢淡红,肝胰脏轮廓清楚,边缘清晰,无空肠空胃现象等。而亚健康的虾体色暗淡,触须与尾扇发红,游泳足呈浅黄色或淡红色。肝胰脏肿大或萎缩,轮廓模糊,肠道有断肠现象,甲壳上有较多黑点或褐斑,鳃丝水肿等等。
2、对虾病害防治的总原则
虾病的治疗首先要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修复和改善养殖环境,切断传播与继续感染途径,减少致病因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根治,否则即使治好这病接着又会有那种病发生。虾病治疗主要的技术措施:
①泼洒高稳维生素C、解毒VC葡萄糖等,解除应激;
②快速恢复养殖的水质因子,改善水体环境;
③泼洒并投喂,恢复食欲,加强营养;
④使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如等中草药;
⑤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
⑥低密度养殖池塘,可在虾塘中放养适量的鱼,有利于病虾的恢复。
十、收获
决定对虾的收获时间的条件是对虾的规格,气候条件、市场需求、价格及健康状况。收获对虾有多种方法,主要根据市场需要量及对虾生活习性,灵活掌握收虾方法。
1、闸门放水收虾:这是利用对虾具有随大流、逆水流的习性,在闸门装有锥形挂网。在傍晚或黎明时提闸放水收虾。此法收获量大,适合于大批量卖虾的收获。
2、拉网或旋网收虾,只适于小批量卖虾时使用。
3、电激网收虾:
适合于水温下降后收获潜入泥中的对虾。利用220伏小型电机,通至宽约200米电极,排浅池水,在池底挨片电激,每激一下,数平方内的虾都可跳出泥沙,趁机拾取,操作者应穿绝缘服,以防触电。还有低压电流捕虾器,使用比较安全。